葡萄渣是葡萄酒生產的主要廢棄物,由種子、果皮和莖等組成,約占葡萄總質量的20~25%,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可作為動物的飼料原料,既可以減少飼養成本又能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動物的胃腸道中寄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在宿主消化代謝、信號傳遞和免疫調節等多種生命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被認為是動物的“第二基因組”,受食物營養的直接調節。明確葡萄渣在塑造羊的胃腸道微生物群和功能中的作用機制對研究其飼喂效果十分重要。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生態畜牧業團隊聯合寧夏大學動物營養生理與飼料科技創新團隊選用寧夏特色品種灘羊和釀酒葡萄渣,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飼喂基礎飼糧的對照組(CD)和飼喂含8%葡萄渣飼糧的試驗組(GP),進行了生長性能測定和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瘤胃、空腸、盲腸、結腸細菌和古菌的組成及功能。研究發現,灘羊飼糧中補充8%的葡萄渣不影響其生長性能,但能通過改變胃腸道菌群,在促進丙酸代謝和淀粉降解、減少甲烷生成方面發揮有益作用。研究結果對于進一步了解葡萄渣的作用機制,飼料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以及畜牧業甲烷減排等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成果以Effect of grape pomace supplement on growth performanc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methane production in Tan lambs 為題發表在微生物領域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西北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程新東為論文第一作者,楊果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甘肅省重點研發項目、山東省土地發展集團(山東省華坤鄉村振興研究院)鄉村振興等項目共同資助。
論文鏈接

在瘤胃、空腸、盲腸和結腸中,對照組(CD)和葡萄渣組(GP)在屬水平相對豐度存在顯著差異的細菌

對照組(CD)和葡萄渣組(GP)瘤胃、空腸、盲腸和結腸中顯著差異的細菌預測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