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国产免费aⅴ片在线无码免费看_720在线观看电视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以和諧促奮進 以創新求發展――研究生院2006年教學工作總結及來年展望

2006年,我校集中教學工作在中科院各級領導、培養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一年來,學校根據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結合當前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發展趨勢,及時改進和完善教學工作涉及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開設,強化課程建設,規范教學秩序,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學實驗室建設步伐,努力促使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從多方面加強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的一年里,教學工作將以加強研究生創新素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科學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加強授課師資隊伍建設,完成教學實驗室建設,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創新研究生教育方面探索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教學體系。

一、課程開設數量穩中有增
2006-2007學年參加集中教學的一年級碩士生有4369人(不包括單考班39人,MBA120人),學生人數比上年增長了1.5%。這些學生涉及43個一級學科,分別來自99個培養單位。全校的開課總數由2005-2006學年1000門,增加到2006-2007學年1062門(其中秋季390門、春季422門、夏季預計250門),同比增長了6.2%。6年來,我校開設課程的數量在穩步增長,從2000-2001學年的331門課程到2006-2007學年的1062門,其中公共選修課程2005-2006學年共開設223門(其中秋季學期75門,春季學期81門,夏季學期67門),2006-2007學年將開設215門(其中秋季學期72門,春季學期73門,夏季學期預計70門)。
本年度共組織了來自科學院內45個(含京外12個)、科學院外10個培養單位的博士生(不含1年級碩博生)選修公共必修課2370人次,其中春季694人次、秋季1676人次(其中選修政治786人次、英語1586人次)。組織博士生(不含1年級碩博生)英語免修考試兩次,合計總人數622人次。組織回所二年級以上學生及旁聽生修讀課程454人次。參加專業課程學習的博士生人數520人次左右。本年度有101位來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園區學習。
另外,本年度我校共有16名留學生參加了《中國概況》和《漢語》兩門必修課程的學習。
二、采取措施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本學年組織開展了教學督察、教學巡查活動,加強了巡考制度。教學委員會聘請的資深教授、各院系負責人和教務管理人員在教學質量、教學水平、課程考核、教學組織、教學評估和教學規范等方面進行督導、巡查,幫助指導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本年度共對92門課程進行了教學督察,對552門課程進行了教學巡查,及時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規范了教學秩序,保證了教學質量。
學位課是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核心,加強學位課程的教學工作是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使我校的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考慮到目前我校跨學科和交叉學科選課的實際情況,本學年加強了對學位課程在教學組織、考核等方面的質量要求。
對2005-2006學年開設的1000門課程,在學生評估和專家評議的基礎上評選出了41門優秀課程,75門優良課程,4個夏季學期優秀教學組織單位和7門夏季學期課程特別獎;同時對45門課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夏季學期再次引起反響
繼2003-2004學年首次舉辦夏季學期后,2005-2006學年第三次舉辦夏季學期。2005-2006學年夏季學期開設課程239門,其中前沿系列講座67門,高級強化課程111門,其他課程61門;主講教師574名,包括院士50名,外籍院士4名,外國專家95名,百人計劃學者90名。課程開設總量同比增長了18%,共有14000余人次參加了夏季學期課程的學習。夏季學期教學特色鮮明,效果顯著,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2006年10月20日,學校召開了夏季學期教學工作會議,總結了2004―2006年以來我校三次舉辦夏季學期教學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肯定了夏季學期的辦學模式、鮮明特色和良好社會反響。夏季學期的舉辦集中展示了中科院的辦學優勢,充分體現了院所結合的辦學模式和理念。會議通過三年來夏季學期的開課情況、課程設置、類別及開設依據,教師來源,系列講座和高級強化課程選課人數,各院系教學經費支出等基本數據,總結了夏季學期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分析了存在的各種問題,為繼續深化夏季學期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可滋借鑒的依據。
三年來,我校舉辦的夏季學期,群賢薈萃,課程多樣,特色鮮明,影響廣泛。夏季學期的教學工作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知識創新工程中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教學實驗室建設步伐
為了滿足培養單位和參加集中教學學習的研究生對加強實驗課教學的迫切要求,研究生院在多次論證會的基礎上,組織各學院(系)走訪了相關培養單位和院職能局,開展了較深入的調研工作,明確了培養單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各相關專業學院(系)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培養單位要求開始進行教學實驗室建設的規劃工作。學校要求學院(系)在制定規劃方案時,須在相關培養單位和知名高校專家參與論證的前提下做到科學合理。2005年7月,中科院院長辦公會研究決定,同意支持研究生院建設教學實驗室。
2006年10月,在經過多次論證和修改完善建設方案的基礎上,學校決定原則同意先行支持6個院系提出的7個教學實驗室建設方案,其中包括生物系“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驗室”、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教學實驗室”、地球科學學院“固體地球科學教學實驗室”、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化學基本技能教學實驗室”、物理科學學院“高等物理教學實驗室”、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計算與仿真教學實驗室”和“網絡與通信教學實驗室”,并要求對上述教學實驗室組織進一步的專家論證。
11月4日,研究生院組織召開有培養單位和知名高校專家參加的教學實驗室建設論證會,對各院系提出的建設計劃進行進一步論證與評審。
11月9日院長辦公會議決定,生物系“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驗室”和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教學實驗室”2個教學實驗室已達到啟動條件,開始建設;其余5個教學實驗室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建設計劃書。
2007年1月,院長辦公會批準同意啟動建設地球科學學院“固體地球科學教學實驗室”;物理科學學院“高等物理教學實驗室”;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化學合成與分離基本技術實驗室”。
目前,生物系和資環學院的教學實驗室已經完成了儀器設備采購的招標工作,其他幾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也在進行之中。學校將分期分批重點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設備功能較齊全、有充分容納度、具有一定規模、能滿足培養單位和研究生需求的教學實驗室,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規模化的實驗教學環境,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統籌協調發展。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網絡課程,增加圖書文獻資源
2006年,學校新建、改建了9個大容量的教室。截止年底,兩個園區共有95個多媒體教室,8200個座位,包括遠程直播教室7個,互聯網連通的教室66個,容納百人以上學生的教室26個,學生上機機房4個,用于教學的計算機358臺(玉泉路三個機房,243臺;中關村一個機房,115臺)。
為了使分處各培養單位的學生能夠及時共享北京集中教學園區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為研究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創造良好條件,2005年我校開通了空中課堂,設置了11個教育頻道,對部分課程進行網絡錄播,實現了遠程異地授課、學習。到2006年10月訪問量達12萬余人次。2006年10月19日,按照“院系與特色頻道相結合”的形式,對空中課堂進行改版,推出了在線學習頻道,包括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中國科學院創新案例、網絡教育論壇、夏季學期特色課程、物理科學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生物系、管理學院、地球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工程教育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其它培養單位等15個在線學習頻道,“院系頻道”也作為專題頻道為師生服務。截止2007年1月改版后的訪問量達25800人次,日均訪問量近300人次,從2005年12月開通至今訪問總量已達15萬人次。2006年度錄制課程及講座123門次,3017學時,在“空中課堂”發布102門次課程及講座,其中講座25講。
本年度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2006年全年共采購各類圖書1510種、4347冊;接受單位或個人捐贈圖書68種、197冊;訂購中、西文期刊558種,中西文報紙62種;2007年預訂中、西文期刊506種,中、西文報紙61種。訂購了2006年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及中國資訊行數據庫,續訂了New Springer、Elsevier和ACM,新購了Science和Blackwell;完成了PROQUEST論文的選訂工作。多次與供貨商聯系和協調,為讀者免費開通了22個全文數據庫,進行了9個數據庫的試用。本年度,為讀者辦理借閱證4816個,院文獻情報中心“一卡通”573個;為師生辦理E-KEY用戶156個、普通用戶21個;接待讀者36158人次。在兩園區機房開通了15種國外全文數據庫,為師生查詢文獻資料提供了方便。
本年度順利完成了教學資料中心及機房的搬遷工作。計算機房共完成對77門課程(玉泉路園區58門、中關村園區19門)上機服務與技術支持,總上機學時數1537小時,上機學生人數5847人次;接待學生自由上機9000余人次,累計98772小時。為了滿足課程上機需求,加強系統管理和優化,機房安裝了“基于虛擬化存儲的機房管理系統”,目前兩園區的機房實現了統一管理。
六、深化教學改革,完善教學管理,提高服務理念
2006年學校召開教學委員會會議5次,教學秘書例會21次,發布教學通報12期。這些會議和通報在教學政策、教學制度、教學組織、教學體系、教學管理、課程評估及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解決了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一步理順了教學的各個環節,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組織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2006-2007學年秋季學期,實現了基于網絡的客觀和主觀課程評估。
從2006-2007學年起,學校對公共必修課程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教學改革,實行碩博貫通的教學模式。政治理論課由原來為碩士生開設的“自然辯證法”及為碩博生開設的“自然辯證法與科技革命”統一改為“自然辯證法與科技革命”;英語課改為A、B兩類課程,分別面向碩士生和博士生,使所有通過英語A考試的學生都有機會修讀英語B類課程。
本年度加強了對課程考核的嚴格管理,嚴明了考試紀律,強化了巡考制度。針對全校性的學位英語和政治課的大型考試,結合考場多、考試人數眾的特點,在組織、管理、監考等方面嚴謹規范,秩序井然,保證了大型考試的順利進行。學生學風有了很大轉變,考試作弊現象已經杜絕,在2006年度的三個學期共685門課程、45000多人次參加的考試中,未發現有違反紀律的現象。另外,本年度先后勸退了5名因兩門學位課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
本年度在電教多媒體保障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提高了服務理念,增強了服務意識,改善了服務態度,提高了服務質量。共完成了我校各類學生課程教學多媒體系統技術服務和支持56791學時;完成學校各種會議、講座、論壇、簽字儀式、活動等音響、相關設備運行718次,支持禮堂非計劃課程的活動、會議、演出等設備、燈光、音響共49次;完成全年開學典禮、學位授予、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專題講座、院士論壇、學生活動等各種音像資料的采集工作,拍照160次,拍攝照片2700多張,攝錄像40多小時;2006年,教室、禮堂、會議室等各種需要多媒體技術服務和支持的臨時課程、會議,學生會、團委、學生團體、學生各種協會、各種學習小組的活動,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和管理部門臨時會議等共計1524項,其中2005-2006學年春季學期512項,夏季學期356項,2005-2006學年秋季學期656項。
七、與國家科學圖書館合作,提升研究生學習的信息服務能力
為了加強研究生學習的信息服務能力,研究生院和國家科學圖書館通力合作,于2006年5月成立了“研究生院和國家科學圖書館研究生信息服務協調工作組”,建立例會和常規信息交流制度,共同合作,積極推進研究生網絡學術資源的開通和學位論文的提交速度,并降低書刊資料復印價格,為研究生提供高效便利的文獻信息利用和服務環境,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真正落實路甬祥院長提出的“創新教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為了加強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教育,2006年9月初開學后,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研究生信息服務協調工作組的建議,在我校玉泉路和中關村兩個教學園區分別開設了30學時的文獻信息利用課程,并向所有新生發放了《文獻資源與服務指南》8000余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06年12月,國家科學圖書館建立了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并已正式對研究生開放,建立了包括個人學習、群組學習、交互討論、培訓和咨詢服務于一體的新型信息服務空間,占據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二層A區500平方米。2007年1月,國家科學圖書館和研究生院聯合舉行了“學科化信息服務啟動暨座談會”,并在研究生院掛牌設立“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站”,進一步強化對研究生的文獻信息保障服務能力。
目前,我校師生的文獻信息服務能力有了基本保障,今后將繼續加強與國家科學圖書館的深入合作,爭取使對研究生的文獻信息服務能力更上一層樓。
八、2007年教學工作展望
在保證正常教學組織和管理的基礎上,2007年將著重在教學改革和教學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教學改革方面,要逐步完善課程設置,爭取實現碩博貫通;與時俱進科學地調整教學內容;大力改革教學方式,加大討論課比例;不遺余力提高教學質量,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大力充實空中課堂教育資源,努力提高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繼續深化夏季學期教學組織工作。
在教學實驗室建設方面,高質量地完成學校已經批準的實驗室建設計劃,力爭9月份開始使用。同時,組織完成第二批教學實驗室的規劃申報和建設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的教學工作將以和諧促奮進,以創新求發展,群策群力,博采眾長,團結協作,抓住機遇,銳意改革,爭取在研究生創新教育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真正實現我校“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戰略目標。











責任編輯: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