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中科院黨組和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全校師生認真貫徹“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緊緊圍繞“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發展目標,團結協作,扎實工作,將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作為第一要務,以創新為切入點,在推進教學改革、開展教育創新、提高教學質量、規范教學管理、優化教學環境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進展,使我校的集中教學工作得以全面加強。
一、課程組織日趨完善,師資力量明顯增強
課程開設數量保持穩步增長。2008-2009學年共計4726位一年級全日制碩士生參加集中教學的學習,比上年增長4.5%,這些學生的學科專業涉及43個一級學科,分別來自90個培養單位。2007-2008學年開設學科基礎課176門(其中秋季102門,春季74門),專業基礎課393門(其中秋季190門,春季203門),專業課109門(其中秋季36門,春季73門)。2008-2009學年秋季學期開設學科基礎課110門,專業基礎課198門,專業課54門。2007-2008學年開設公共選修課程223門(其中秋季學期81門,春季學期98門,夏季學期44門),同比增長18.6%;2008-2009學年將開設238門(其中秋季學期82門,春季學期106門,夏季學期預計50門)。從2000年到2008年,我校開設課程從331門增加到1178門。
公共選修課程開設更加規范。2008年,根據學生需求和教學實際,對公共選修課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將人文、社科、管理類公共選修課調整為以30學時1學分和40學時1.5學分為主,課程開設更加規范有序。
為加強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2008年在集中教學階段加大了研究生對本學科領域經典和前沿文獻閱讀力度。該措施首先由專任教師實施,各課程的課外作業及文獻閱讀情況有教學督導檢查。從2009年9月起,由導師指定的文獻閱讀,其成績也將納入學分體系。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專業文獻查詢和閱讀能力、廣泛獵取學術前沿領域知識的能力、提高專業英語寫作能力、增強夏季學期課程的學習效果等,有利于解決因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的部分優秀學生“吃不飽”現象,而且有利于提高課程主講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同時,學校加強了文獻檢索、科研方法、論文寫作、軟件應用等課程的開設,2008年三個學期共開設“文獻檢索”類課程5門、“科研方法”類課程6門、“論文寫作”類課程11門,“軟件應用”類課程13門。
博士生課程教學工作扎實推進。本年度共組織來自科學院內57個(含京外8個)、科學院外8個培養單位的2124名博士生(不含1年級碩博生)參加了公共必修課的學習(其中春季674名、秋季1450名)。組織博士生(不含1年級碩博生)英語免修考試兩次,共466人次,審核博士英語免修免考214人。組織回所二年級以上學生及旁聽生修讀課程835人次,參加專業課程學習的博士生人數430人次左右。本年度有133位來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園區學習。
師資力量不斷增強。2007-2008學年,來自培養單位和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科研一線專家、學者1282人,講授了677門研究生課程,總學時27215學時;研究生院直屬院系的專任教師552人次,開設課程501門,共34195學時。2008年1月,為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成功舉行了中青年骨干教師教學研討會, 2005年以來引進的82位中青年教師參加了研討。這次研討會旨在更好地發揮中青年骨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全面提升我校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通過研討,使這些中青年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基本職責和義務,對研究生教學規律、授課藝術和教學方法等有了清晰地把握和理解,對我校教學體系有了充分的認知。
二、教學秩序穩定規范,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教學督導、巡查工作不斷加強,巡考制度更加完善。教學委員會委員按學科組成督導組對課程進行團組式督察和指導,通過聽課、與教師和學生交流、填寫督導建議和意見等方式,幫助指導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外,組織資深教授以及院系負責人、教務管理人員在教學組織、課程管理、教學質量、教學水平、教學秩序、教學評估、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督導和巡查。本年度共對64門課程進行了教學督導,對762門課程進行了教學巡查,對420門課程進行了巡考,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妥善解決。
網絡課程評估全面展開。2007-2008學年共有81877人次的選課學生對1520門課程進行了匿名網絡課程評估,參評率為79.77%。2008-2009學年秋季共有4974位學生、35307人次對655門(班)課程進行了網絡課程評估,參評率為77.3%。課程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各院(系)及每位授課教師,作為改進教學質量的有力參考信息。
課程評優順利完成。在學生評估和專家評議的基礎上,對2007-2008學年開設的1178門課程進行了評選,共評選出55門優秀課程、94門優良課程、6個夏季學期優秀教學組織單位和4門夏季學期課程特別獎,同時對50門課程提出了整改建議。
三、夏季學期反響不凡,制度創新效果顯著
夏季學期教學成績顯著。我校2007-2008學年第五次舉辦夏季學期,共開設課程286門,其中前沿系列講座131門(共706講)、高級強化課程106門、其他課程49門;來自培養單位和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科研一線主講教師802名,其中包括63位兩院院士、1位國外院士、179位“百人計劃”學者、76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位“長江學者”、28位世界排名前50名大學的著名學者、79位外國專家。課程開設總量同比增長了16.7%,共有19264人次參加了夏季學期課程的學習。
夏季學期的舉辦,旨在縮小研究生在基礎理論和學科前沿領域間的知識差距,增強對科技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的深入了解與認知,順利實現從課程學習向科學研究的過渡。夏季學期的教學重點面向學科前沿、學科發展和交叉領域;課程設置以前沿系列講座為主體,交叉學科課程和學科綜合課程為重點,其他高級強化課程以及人文、藝術、社科、管理、心理類等公共選修課程為補充;授課內容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關注國內外熱點問題。夏季學期師資隊伍陣容強大,大師領銜、名家薈萃。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制度創新,夏季學期以其課程多樣、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優勢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重要新聞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科學時報”等相繼做了報道。
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的四項措施穩步推進。2007年參加“跨學科課程兼修計劃(Program-10)”學習的316人中,已有226人取得了結業證書,其余90位學生將在二、三年級完成未修課程的學習;2008年有315名學生參加“Program-10”的學習。繼2007年21位優秀學生入選“跨學科專業選擇計劃(TOP-100)”之后,經過自愿報名、學業成績和資格審核、綜合評價、《綜合測試》、《心理測試》、面試遴選、專家綜合評定等一系列選拔程序,2008年又有22位優秀學生成功入選“TOP-100計劃”,順利完成了學科、專業、導師的重新選擇。“通識案例必修課(Cover-All)”為學生提供了法律法規、知識產權、財務規則、學術道德、組織行為、溝通藝術、社交禮儀等方面的教學內容,2008年全體學生參加了這門課程的學習,反應良好。研究生淘汰分流機制“相對標準考核規則(Pass-90%)”正逐步在研究所推廣。
四、空中課堂不斷優化,課程網站初顯成效
2008年3月,“空中課堂”進行了第三次改版,將“Program-10”、“Cover-All”、“夏季學期”等專題系列課程列為特色欄目,技術上進行了升級,網站更加穩定。截至2008年12月31日,“空中課堂”累計發布流媒體課程、講座及講義936門(其中音、視頻課程761門、課時22451學時),注冊用戶50952人,總訪問量528309人次,講義下載次數158024次。2008年,共完成299門課程、9287學時的錄制與發布(其中:2007-2008學年春季學期84門,3567學時;夏季學期132門,1662學時;2008-2009學年秋季學期83門,4058學時)。2008年,新增用戶8000個左右,訪問量26萬人次(相當于2005-2007年三年的訪問量),其中北京集中教學園區、滲流流體力學所、金屬所、自動化所、計算所分列訪問量前五名。
“課程網站”經過試用和專家論證,自2008-2009學年秋季學期起,對所有授課教師全面開放。截至2008年底,共計633門課程建立了“課程網站”,1萬余個注冊賬號通過認證,其中教師賬號456個,助教帳號382個,“課程網站”訪問量已近7萬余人次。為了使老師和同學盡快熟悉“課程網站”的使用,教務處分五批在兩園區組織了12個院(系)400余位教師和助教參加的培訓。授課教師利用“課程網站”指導文獻閱讀、專題討論與測驗,布置作業,答疑問題,提供教學案例等,增強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課程網站”界面簡捷、功能齊全、易于操作,已成為教師與學生協同、交互、共享的教學空間、實現教學互動的良好平臺。
五、教學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8年建成的六個教學實驗室,分別為生命科學學院“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驗室”、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教學實驗室”、地球科學學院“固體地球科學教學實驗室”、物理科學學院“高等物理教學實驗室”和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化學合成與分離基本技術實驗室”及“分子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室”,已經用于開展教學活動。目前,北京集中教學園區共建有十個教學實驗室,依托這些實驗室,2008年度共開設實驗課程29門,選課人數1323人次。實驗教學環節的加強,有利于在集中教學階段培養研究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學習向實驗研究的順利過渡。
六、文獻資源不斷豐富,教學保障明顯提升
2008年共采購各類圖書775種、2236冊;接受單位或個人捐贈圖書270冊、期刊322冊;訂購中、西文期刊503種,中西文報紙62種。購置了2008年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ACM,積極參加中國科學院的集團資源采購,充分利用國家圖書館為中科院開通的,以及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為全國科技機構開通的電子資源,在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園區IP”方式使用SSCI、Nature、Science online、IEL、APS、IOP、ACS、ACM、Springer、Elsevier等22種國外專業數據庫,豐富的電子資源為師生教學科研和學習提供了極大方便。以中國知網(CNKI)為例,2008年檢索量為1064986次,下載519959篇,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量為699637次,下載401337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量為130902次,下載量28752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量為107398次,下載量67473篇。2008年5月至7月,開通了《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的使用,我校檢索總次數達36589次,下載2445篇,試用結束后,仍有11844人次需檢索或下載年鑒內容。2008年圖書資料中心流通書庫共接待讀者91532人次,借、還圖書95235冊,續借圖書28326冊,處理數據123561冊。保存本閱覽室接待讀者1893人次。為教師辦理E-Key用戶119個,為讀者辦理國家科學圖書館“一卡通”730個。為讀者代借、代還圖書934冊,其中館際互借325冊。組織10場讀者文獻檢索和查詢培訓,共有1514人次參加。
2008年,電教中心共完成了我校各類課程教學多媒體系統技術服務和支持68982學時;完成學校各種音像資料采集工作以及各種會議、講座、論壇、簽字儀式、活動等音響、相關設備運行833次;拍照132次,拍攝照片6600多張,攝錄像60多小時;2008年,教室、禮堂、會議室等各種需要多媒體技術服務和支持的臨時課程、報告、會議、講座,學生會、團委、學生團體、學生各種協會、各種學習小組的活動,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和管理部門臨時會議等共計1627項、6602小時。對多媒體設備進行維護、維修、零件更換共182次。為滿足學術報告、重要會議及活動等的需求,2008年對玉泉路教學園區禮堂和階一(6)教室多媒體系統進行了改造。
2008年,計算機房共完成對83門課程的上機服務與技術支持,總上機學時數2122.5小時,上機學生人數9042人次,上機學時數126783學時,接待學生自由上機8676人次,累計134086小時。圓滿完成了對56套教學用應用軟件的安裝、調試和系統維護,維修機器740余套次。
七、教學管理嚴抓不懈,學風建設扎實推進
2008年學校召開教學委員會會議7次,教學秘書例會18次。這些會議在教學制度、教學組織、教學體系、教學管理、課程評估及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解決了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組織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在繼續加強對課程考核嚴格管理、嚴明考試紀律、強化巡考制度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學風、學紀建設。各院(系)十分重視考試組織工作,從考試安排、考場布置、監考人員及考前培訓、試卷印刷到監考、收卷、填寫監考記錄等環節,均嚴格按要求進行。特別是全校性的碩士、博士學位英語和政治課大型考試,考慮到人數眾多、考場分散的特點,在組織、管理、監考等方面嚴謹規范,秩序井然。2008年度三個學期共778門課程、60317人次參加的考試中,有一名學生因違反考試紀律受到了相應的紀律處分。另外,本年度先后勸退了5名因一學期內兩門學位課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
八、2009年教學工作展望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2009年在保證正常教學組織和管理的基礎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取得新突破: (1)牢固樹立以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教學理念,加大教學改革步伐,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做到因材施教。(2)調整成立新的院所結合一級學科教學專家組,按照學科前沿發展要求和研究所的實際需求,重新梳理、修訂和完善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地確定每門課程的教學時數和學分,豐富課程類型,審定教學大綱,更新教學內容,按需聘請授課教師,形成既保證專業基礎理論又覆蓋學科前沿,既滿足專業要求又兼顧學科交叉,既有長學時的基礎課程又有短學時的前沿課程,既有專任教師、崗位特聘教師主講又有任課教師主講的全面系統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3)進一步完善夏季學期教學組織工作,形成靈活多樣的學生選課與學習模式。(4)繼續加強以導師和授課教師為主導的學生課外文獻閱讀學習力度,完善課程網站建設,提高使用效率;繼續完善充實空中課堂;加大Seminar課程的開設。(5)調整充實教學督導小組成員,加強教學督導和巡查工作,按學科改進完善教學評估指標,著力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加強學風、教風建設。(6)組織中青年教師崗位培訓,改進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大力倡導啟發式、研究式和探討式教學方式;全面加強教師間的研討交流活動。(7)繼續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加強實驗課程教學,提高實驗課程教學質量,滿足更多學生的選課愿望。(8)繼續推進實施“TOP-100”、“Program-10”、“Cover-All”和“Pass-90%”四項教育教學改革措施。(9)積極推進崗位特聘教師的設置步伐,為新園區建成后的師資隊伍奠定基礎。
新的一年里,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團結協作,和諧發展,使我校教學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