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2日是第38個“世界地球日”,國土資源部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制定了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我校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會為迎接地球日的到來,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了“地球周”系列活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提高人們對地球能源和資源的保護意識,在今后的生活中善待地球、與地球和諧發展。
“地球周”系列活動于2007年4月15日至29日期間進行。活動內容包括校內部分和校外部分。校內部分有“地球周”開幕式活動、六場“地球周”院士報告會、“我們的環境、我們美化”行動、科普宣傳畫廊(展板)活動、地球周電影展播等。校外部分有聯合北大、地大、石油大學等高校“共同宣言”、“地球周”科普宣傳進社區、幼兒書畫展――“地球周”活動之走進幼兒園、環保宣傳進公園、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參觀鷲峰地震臺等。
4月15日晚,“地球周”系列活動開幕式在玉泉路園區隆重舉行。劉嘉麒院士以“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做報告,拉開“地科講壇”地球周專場六場院士講座的序幕。“地球周”系列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六場院士報告會,除開幕式當晚的第一場報告外,其余五場均安排在之后的兩周內舉行。
第二場院士報告會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院士主講。丁仲禮院士的導師劉東生院士也是我國環境地質領域歷史上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丁仲禮院士在報告中總結了劉東生院士的主要科學成就與理論貢獻,表達了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濃濃師生之情。兩位杰出科學家身上的獨特魅力,激發了中科院學子從事科研的決心和動力。
第三場院士講座是中國地質科學院趙文津院士關于《中國國土資源的現狀及地質科學技術發展》的專題報告。報告分別從土地礦產資源現狀、對策、科技進步支撐發展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趙院士非常關心下一代地學人才的培養,從切身體會出發,強調要培養現代型的地質人才,必須要有多學科的觀點,要熱愛中國地質事業,富有獻身精神,要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具備勤奮學習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第四場講座的主講嘉賓是大氣科學家黃榮輝院士。他用生動的例子講述了“中國重大氣候災害”。我國處于熱帶、副熱帶到溫帶,東臨太平洋,西有世界之巔,并受到東亞季風的嚴重影響,氣候復雜,每年要遭受各種氣象災害威脅,氣象預報工作尤為重要。黃院士引用大量實例,讓學生們更多地了解我國的氣候情況與氣候災害,理解氣象預報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困難,并指出準確預測災害的發生還需要漫長而大量的研究過程。
中科院院士汪集教授在第五場院士報告會中講述了“地熱能開發利用與循環經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汪院士真切地期待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能夠為我國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貢獻力量。
中科院石耀霖院士在閉幕式當天為學生們做了最后一場題為“從復活節島看地球環境問題”的專題報告,為此次院士報告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地球周”系列活動期間,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會成員及活動志愿者們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走出校門,在人口流動性大的公共場所開展宣傳活動,將“地球日”活動帶到百姓的生活當中。他們組織了走進“陽光星期八”公園和永定路社區以及走進幼兒園等活動,希望通過活動進一步喚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力求在更大的范圍內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會還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地球學院研究生會一起,開展了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和鷲峰地震臺活動。
為了提高“世界地球日”的社會影響力,引起社會的重視與關注,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會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空間學院、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以及首都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等七家單位發布“共同宣言”,希望通過宣言活動在高校內引起群體效應,從而喚起大家作為一個接受高素質教育的學術團體的榜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宣言內容圍繞今年地球日的主題――“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而設計,表明了高校學子“關愛地球、愛護環境”的態度和決心。
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會組織的“美化校園環境”行動強調了人們好的生活習慣將有利于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學生們精心制作的三十多幅以“環保、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的精美畫板提醒人們保護環境要從身邊做起,讓人們更好地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樂趣。
生活需要環保,我們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見證美麗地球更加輝煌的明天。
(地球科學學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