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国产免费aⅴ片在线无码免费看_720在线观看电视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盤點2005 展望2006――我校集中教學工作在改革中穩步前進

剛剛過去的一年,學校的集中教學工作在各級領導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培養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較大發展,在增加課程供應量、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環境、規范教學組織和管理、促進學生學風轉變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新的一年里,學校的教學工作將在去年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我校“教學中心”的定位,尊重教育規律,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規范教學管理,結合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扎扎實實地推進集中教學工作。
一、課程開設數量明顯增加
2005-2006學年參加集中教學的一年級碩士生有4394人,學生人數比上年增長了13%。這些學生涉及43個一級學科,分別來自86個培養單位。全校的開課總數由2004-2005學年889門,增加到2005-2006學年1013門(其中秋季359門、春季404門、夏季預計250門),同比增長了14%。5年來,我校開設課程的數量在穩步增長,從2000-2001學年的331門課程到2005-2006學年的1013門,平均每學年增長140門左右。
公共選修課程數量的增長較為迅速。2004-2005學年共開設152門(其中秋季學期50門,春季學期57門,夏季學期45門),2005-2006學年將開設291門(其中秋季學期112門,春季學期109門,夏季學期70門),與上學年相比增長了91.4%。
本年度共組織了來自科學院內43個(含京外5個)、科學院外7個培養單位的博士生(不含1年級碩博生)選修公共必修課2108人次,其中春季846人次、秋季1262人次(按課程分政治901人次、英語1708人次)。組織博士(不含1年級碩博生)英語免修考試三次,合計總人數近1200人次。組織回所二年級以上學生及旁聽生修讀課程421人次。本年度有109位來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園區學習。
另外,本年度我校共有12名留學生參加了《中國概況》和《漢語》兩門必修課程的學習。
二、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本學年組織開展了教學督察、教學巡查活動,加強了巡考制度。教學委員會聘請的資深教授、各院系負責人和教務管理人員在教學質量、教學水平、課程考核、教學組織、教學評估和教學規范等方面進行督導、巡查,幫助指導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本年度共對119門課程進行了教學督察,對549門課程進行了教學巡查。及時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極大地保證了教學質量,規范了教學秩序。
學位課是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核心,加強學位課程的教學工作是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使我校的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考慮到目前我校跨學科和交叉學科選課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提高學位課程的教學質量,本學年加強了對學位課程在教學組織、考核等方面的質量要求。
在學生評估和專家評議的基礎上,對2004-2005學年開設的889門課程,評選出了66門優秀課程,127門優良課程,5個夏季學期優秀教學組織單位和4門夏季學期課程特別獎;同時對72門課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夏季學期再次引起反響
繼2003-2004學年首次舉辦夏季學期后,2004-2005學年再次舉辦夏季學期。2004-2005學年夏季學期開設課程203門,其中前沿系列講座54門,高級強化課程89門,其他課程60門;主講教師418名,包括院士33名,外國專家62名。課程開設總量同比增長了37%,共有13000余人次參加了夏季學期課程的學習。在夏季學期,成功舉辦了2005年全國研究生化學暑期學校。夏季學期教學特色鮮明,效果顯著,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的專任教師隊伍由2004年的223人增加到2005年的255人。隨著課程開設量的大幅度增加,任課教師隊伍也在同步增長。以秋季學期為例,2004-2005學年聘請來自培養單位和周邊少數高校的任課教員131名,2005-2006學年聘請任課教員217名,同比增長了65.7%。
為增強我校青年骨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我校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努力建設一支適應知識創新工程需求,具有高層次、高水平的教學師資隊伍,進一步發揮青年骨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2005年11月,教務處組織舉辦了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共有59位青年教師參加了培訓。這次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青年骨干教師的普遍贊譽和歡迎。
另,2005年共設置了412個助教崗位,由高年級碩士生和博士生擔任。
五、強化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截止到2005年,兩個園區共有90個教室,7480個座位,全部是多媒體教室,包括遠程直播教室7個,互聯網連通的教室57個,容納百人以上學生的教室22個,學生上機機房3個,用于教學的計算機230臺。由于教學用多媒體設備和機房學生用計算機多年超負荷運轉,設備老化,已不能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2005年底,在工程教育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更換了玉泉路園區40臺多媒體投影機、38臺教室多媒體中控和100臺學生用計算機等,同時對部分遠程直播設備也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更新。在玉泉路園區管理部的鼎立支持下,更換了該園區教室中的25塊黑板,同時分別給近40個教室安裝了79臺空調,為師生們創造了良好舒適的教學和學習環境。
為了使目前分處各培養單位的學生能夠及時共享北京集中教學園區的教育教學資源,為研究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創造良好條件,2005年12月16日,我校開通了空中課堂,設置了11個教育頻道,對部分課程進行網絡直播,實現了遠程異地同步授課、學習。到目前為止開通的一個月內,空中課堂的總訪問量已達5萬余次。
本年度教學文獻資源建設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05年全年共采購各類圖書1388種、3667冊;接受單位或個人捐贈圖書482種、11548冊;訂購中、西文期刊569種,中西文報紙59種,2006年訂購中、西文期刊558種,中西文報紙62種;訂購了2005年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補訂了2003年和2004年數據;續訂了Elsevier和ACM;新購了Science和Blackwell,并完成了PROQUEST論文的選訂工作;在日常接待學生圖書借閱的同時,還加強了讀者服務工作,積極聯系數據庫提供商,為讀者免費開通了8個全文數據庫,進行了10個數據庫的試用;積極開展了網絡參考咨詢服務、文獻傳遞服務、隨易通服務,以及讀者培訓活動,并修正了聯合目錄數據庫工作等。
六、完善教學管理,提高服務理念
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管理網絡化。從學生入學選課到課程變更,從課程及成績管理到課程評估,均實現了網絡化管理。根據教學規律和教學管理經驗及學生課程學習的需求,對每學期學生選課的總學分進行了規范要求,對外選課和旁聽生選課以及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工作也實現了統一化管理。教務信息基本實現了流程化、項目化管理,并完善了重要教學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備份,使我校的教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2005年全年召開教學委員會會議、各院系主任教學改革會議共8次,教學秘書例會20次,發布教學通報18期。這些會議在教學政策、教學制度、教學組織、教學結構、教學管理、課程評估及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解決了教學改革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進一步理順了教學的各個環節,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組織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在外語教學組織及實施中,針對碩士和博士外語教學及選課中存在的問題,教務部門與外語系、網絡中心等相關單位召開了3次專題會議,確定了外語教學流程,基本上解決了外語教學課程種類多、選課限制多、學生選課難的問題。體育課程在2005-2006學年也首次納入到了學分管理課程體系,深受學生的歡迎。
本年度加強了對課程考核的嚴格管理,嚴明了考試紀律,強化了巡考制度。對全校性的學位英語和政治課的大型考試,針對考場多、考試人數眾的特點,在組織、管理、監考等方面嚴謹規范,秩序井然,保證了大型考試的順利進行。學生學風有了很大轉變,考試作弊現象基本上已經杜絕,在2005年度的三個學期共919門課程、73000多人次參加的考試中,僅發現了一名同學在考《自然辯證法》時有作弊行為。
本年度在教學的電教多媒體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提高了服務理念,增強了服務意識,改善了服務態度,提高了服務質量。完成了我校各類學生課程教學多媒體系統技術服務和支持共52458學時;完成學校各種會議、講座、論壇、簽字儀式、活動等音響、相關設備運行近312次,禮堂非計劃課程的活動、會議、演出等需要設備、燈光、音響支持共51次;完成全年開學典禮、學位授予、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專題講座、院士論壇、學生活動等各種音像資料的采集工作,拍照153次,拍攝照片2600多張,攝錄像30多小時;2005年,教室、禮堂、會議室等各種需要多媒體技術服務和支持的臨時課程、會議,學生會、團委、學生團體、學生各種協會、各種學習小組的活動,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和管理部門臨時會議等共計1836項,其中2004-2005學年春季學期586項,夏季學期386項,2005-2006學年秋季學期864項。
七、2006年教學工作展望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校的集中教學工作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力度,堅持科學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學位課的質量,進一步完善教學評估體系,規范教學管理。除了保證正常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外,擬在以下若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1)在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實質性推進教學實驗室平臺的建設工作;(2)堅持院所結合的辦校方針,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增加課程供應量,尤其是公共選修課的數量;(3)結合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和完善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4)完善教學評估工作,創建我校的精品課程;(5)進一步加大網絡資源的建設力度,建設好空中課堂,充實各個教育頻道,爭取做到各培養單位的學生和研究人員能夠方便地自主學習空中課堂的內容;(6)繼續辦好夏季學期;(7)堅持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工作。


(教務處 供稿)

責任編輯: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