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科教學大綱編撰及教學工作研討會在海洋所召開
5 月25日,海洋學科研究生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編寫以及教學工作研討會在海洋研究所召開,此次研討會旨在修訂海洋科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撰寫并研討相關專業課教學工作。研究生院教學委員會委員于錦海教授和地學院教師蘇強博士應邀參加會議,秦蘊珊院士及研究室負責人和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由環流室尹寶樹副主任主持。
會上,海洋所研究生部主任武偉首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相關情況。研究生院地學院教學大綱編寫秘書蘇強博士介紹了本次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修訂的總體意見及目前專業課程教學等情況。
針對新版教學大綱中的課程設置內容,如課程名稱、課程內容、課程性質、課程的大綱撰寫人和主講教師等,各位與會專家從自身專業出發,就增加或調整的相關課程展開了熱烈討論。
會議認為,海洋科學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比較合理,但仍需增加部分課程。其課程設置確定后落實教學大綱撰寫人和主講教師至關重要;針對各專業自身的特點,可增加或調整本專業相關課程,并邀請其他院所或本所老師(包括退休人員)到研究生院授課。
作為研究生院第二屆海洋科學學科教學專家組組長,秦蘊珊院士對課程設置提出了許多非常具體的意見和建議。秦院士認為,現有教學大綱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合理,然而隨著形勢的發展應做適當調整;同時,課程設置不宜太多太散,應本著“少而精,有所設,有所不設”的原則來考慮,避免重復。此外,在海洋科學四個主要二級學科的建設方面,應當發揮、利用研究生院自身優勢,將其它學院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借鑒到海洋學科中來,完善并提高海洋學科整體教學水平。在新增課程方面,秦院士特別強調,課程設置確定后落實教學大綱撰寫人和主講教師至關重要。
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宋林生主任則認為,未來研究生院的教學改革工作應當更加以培養人才的系統化為原則,例如在海洋生物二級學科下,將授課方向和重點落在學科原理和技術手段兩個方面,強調海洋生命過程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可以應用的科研技術手段有哪些,并將開授各個二級學科的核心課程作為推進教學改革重要方向之一。
于錦海教授指出,目前海洋科學教學工作相對薄弱,核心課程尚不完整。要改善這一狀況,不僅依賴于研究生院人才引進制度的延續和加強,更希望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所以及煙臺海岸帶所等兄弟單位能夠進一步匹配更多的專家赴京授課。海洋所研究生部武偉主任同樣認為,各個研究所的科研專家赴京講授課程是提高研究生院海洋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會議確定了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編寫相關責任人,包括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吳時國副主任、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尹寶樹副主任、海洋金屬腐蝕與防護實驗室張盾研究員、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李超倫副主任和趙衛紅研究員、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徐奎棟主任、膠州灣生態站張光濤副主任、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宋林生主任和劉保忠研究員等。
本次會議明確了研究生院海洋學科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向,并為今后海洋學科教結合項目提供了重要的前期調研資料。
于錦海和蘇強兩位老師還與研究生代表就在京學習期間的情況進行了交流。學生代表結合自身學習經歷,暢所欲言,對如何建立海洋品牌課程、細化課程安排、授課形式改善及教學評估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增設海洋科學課程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本次研討會是海洋所與研究生院深化科教融合的重要內容,旨在通過加強海洋學科的教學,進一步促進海洋所研究生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海洋學科人才培養再上新臺階。
(海洋研究所 地球科學學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