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瀾先生(1893-1973),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首任所長,我國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我國真菌學的創始人,著名生物學家。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首屆生物學學部委員)。戴芳瀾先生為中國植物病理學和菌物學的創立、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菌物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教學與科研系統,對現代菌物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起了奠基作用。傾其一生完成的巨著《中國真菌總匯》一書,是中國菌物分類的經典著作。戴芳瀾教授秉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傾注滿腔的愛國情懷,一生中為我國微生物學界培養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為增進大學生對生命科學前沿的了解,拓寬科學視野,培養實踐能力,開啟創新思維,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為大學生提供置身中國科學院高水平生命科學研究的機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16年舉辦“戴芳瀾”大學生暑期夏令營。
中科院微生物所目前所設有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等五大重點實驗室,及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微生物所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夏令營期間,所有科研平臺均對大學生開放,并將組織豐富的前沿報告、科研實踐、學術交流、學生聯誼、參觀、推免生雙選會等活動。
對參加“戴芳瀾”夏令營的同學,將擇優接收進入微生物所攻讀研究生。
對接收為2017推免生或直博生的“戴芳瀾”夏令營營員,如在我所進行本科畢設,將獲得豐厚的畢業設計津貼。
一、招收對象和招生規模
面向全國“985”、“211”大學生命科學領域品學兼優的大學三年級學生。我所錄取的夏令營營員必須參加夏令營最后一天的推免生及直博生雙選會。招收規模為100名左右。
二、時間安排
2016年7月14日至7月21日。
三、夏令營及推免招生專業、方向及導師
夏令營及推免生招生導師如下:
| 2016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戴芳瀾”夏令營及招收推免生直博生導師信息 |
|||
| 導師姓名 |
主要研究方向 |
聯系電話 |
|
| 東秀珠 |
口腔鏈球菌抗氧脅迫機理 |
010-6480 7413 |
dongxz@im.ac.cn |
| 向華 |
極端嗜鹽微生物遺傳與生理代謝及生物工程利用 |
010-64807472 |
xiangh@im.ac.cn |
| 黃英 |
放線菌系統學、生態學及其天然產物勘探利用 |
010-64807311 |
huangy@im.ac.cn |
| 黃力 |
極端嗜熱古菌染色體組織和DNA復制 |
010-64807430 |
huangl@im.ac.cn |
| 劉雙江 |
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謝調控和趨化機理的研究 |
010-64807423 |
liusj@im.ac.cn |
| 馬延和 |
極端微生物的特殊功能與產物的生物技術利用 |
010-64807590 |
mayanhe@im.ac.cn |
| 楊克遷 |
酶促反應和代謝途徑的發現與功能分析 |
010-64807459 |
yangkq@im.ac.cn |
| 董志揚 |
酶催化合成生物學研究 |
010-64807337 |
dongzy@im.ac.cn |
| 劉志培 |
污水處理與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 |
010-62653757 |
liuzhp@sun.im.ac.cn |
| 馬旅雁 |
細菌生物被膜的研究 |
010-62560723 |
luyanma27@im.ac.cn |
| 鐘瑾 |
乳酸菌分子遺傳及資源利用 |
010-64807401 |
zhongj@im.ac.cn |
| 陳義華 |
微生物天然產物生物學合成機制的研究 |
010-64806121 |
chenyihua@im.ac.cn |
| 傅鈺 |
真核生物的DNA復制,DNA損傷修復及衰老 |
010-64806126 |
fuyu@im.ac.cn |
| 杜文斌 |
高通量、微流控技術在微生物資源挖掘及開發上的應用 |
010-82994175 |
wenbin@im.ac.cn |
| 馮婕 |
微生物基因突變與耐藥機制研究 |
010-64806080 |
fengj@im.ac.cn |
| 吳勝 |
基于細胞水平的生物催化劑開發和應用 |
010-64807906 |
shengwu@im.ac.cn |
| 姜成英 |
芳烴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途徑和機理研究 |
010-64807581 |
jiangcy@im.ac.cn |
| 牛國清 |
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與調控 |
010-64807467 |
niugq@im.ac.cn |
|
|
|
|
|
| 魏江春 |
地衣生物多樣性 |
010-64807488 |
|
| 莊文穎 |
子囊菌類群的資源、分類、DNA條形碼、分子系統學 |
010-64807326 |
|
| 劉杏忠 |
真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 |
010-64807505 |
liuxz@im.ac.cn |
| 白逢彥 |
工業酵母菌的進化基因組學 |
010-64807406 |
|
| 郭良棟 |
菌根菌的碳氮循環調控機制 |
010-64807510 |
|
| 李少杰 |
真菌形態發育及耐藥機制 |
010-64806094 |
lisj@im.ac.cn |
| 蔡磊 |
植物病原真菌系統演化與生物學 |
010-64806123 |
|
| 黃廣華 |
人體致病真菌白念珠菌形態發生、致病機理、耐藥機理 |
010-64806133 |
|
| 金城 |
重要微生物的多糖生物合成及其生物學功能 |
010-64807425 |
jinc@im.ac.cn |
| 劉宏偉 |
珍稀食藥用真菌高值化利用的應用基礎研究 |
010-64806074 |
|
| 姜學軍 |
主要從事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抑制腫瘤發生的機理研究 |
010-64807728 |
|
| 劉鋼 |
重要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機制 |
010-64806017 |
|
| 尹文兵 |
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基因調控及生物合成 |
010-64806170 |
yinwb@im.ac.cn |
| 王琳淇 |
人類致病真菌細胞交流調控 |
010-64806184 |
|
| 董彩虹 |
重要珍稀食藥用菌液、固發酵及子實體發育研究 |
010-64806138 |
|
| 趙瑞琳 |
大型傘菌系統學和生物學 |
010-64806163 |
zhaorl@im.ac.cn |
| 向梅春 |
生防真菌與生物農藥制劑研發 |
010-64807551 |
|
| 劉小勇 |
產油脂真菌資源、生物多樣性及系統發育研究 |
010-64807527 |
liuxiaoyong@im.ac.cn |
|
|
|
|
|
陶勇 |
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催化劑開發研究組 |
010-64807419 |
taoy@im.ac.cn |
| 李寅 |
工業微生物分子生理學和系統生物技術研究組 |
010-64807485 |
yli@im.ac.cn |
| 丁久元 |
工業微生物的應用基礎與應用研究 |
010-64807415 |
dingjy@im.ac.cn |
| 唐雙焱 |
蛋白質工程與微生物酶應用研究 |
010-64806140 |
tangsy@im.ac.cn |
| 何秀萍 |
酵母菌分子遺傳學及生理代謝工程研究 |
010-64807427 |
hexp@im.ac.cn |
| 婁春波 |
合成生物學新方法開發和應用研究 |
010-64806105 |
louchunbo@im.ac.cn |
| 嚴景華 |
結構為基礎的蛋白質功能與應用研究 |
010-64806197 |
yanjh@im.ac.cn |
| 吳邊 |
計算機蛋白質設計與綠色化學 |
010-64806035 |
wub@im.ac.cn |
| 朱坤 |
細菌脂肪酸代謝的調控和應用研究 |
010-64806087 |
zhuk@im.ac.cn |
| 于波 |
極端微生物與工業合成生物技術研究 |
010-64806132 |
yub@im.ac.cn |
| 王肇悅 |
酵母菌基因表達調控元件設計及適配性研究 |
010-64807356 |
wangzy@im.ac.cn |
|
|
|
|
|
方榮祥 |
植物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及其在植物生物技術上的應用 |
010-64858245 |
fangrx@im.ac.cn |
| 錢韋 |
寄主植物識別病原細菌的分子過程及植物抗病生物技術 |
010-64806063 |
|
| 郭惠珊 |
植物RNA沉默及其抗病分子基礎 |
010-64847989 |
|
| 邱金龍 |
植物免疫的蛋白磷酸化信號網絡 |
010-64807398 |
|
| 孔照勝 |
大豆-根瘤菌共生互作:免疫與共生的分子對話 |
010-64806099 |
zskong@im.ac.cn |
| 劉俊 |
病菌入侵和植物蛋白組學 |
010-64806131 |
|
| 張杰 |
植物免疫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
010-64806135 |
zhangjie@im.ac.cn |
| 葉健 |
蟲媒病毒與植物和昆蟲宿主互作的分子機理 |
010-64807363 |
jianye@im.ac.cn |
| 張莉莉 |
昆蟲唾液腺影響病毒感染宿主植物的分子機制 |
010-64861838 |
zhangll@im.ac.cn |
| 王海云 |
棉花與大麗輪枝菌互作分子機制研究 |
010-64861547 |
wanghy@im.ac.cn |
|
|
|
|
|